题名:
|
肠子,脑子,厨子 chang zi,nao zi,chu zi / (美)约翰·S.艾伦著 , 陶凌寅译 |
ISBN:
|
978-7-302-33255-8 价格: CNY38.00 |
语种:
|
chi |
载体形态:
|
13, 325页 21cm |
出版发行:
|
出版地: 北京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 |
内容提要:
|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食谱和饮食文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有关食物的本能,一种全人类共有的味觉体验?有没有一种“食物理论”决定着我们会选哪些东西来吃,决定我们认为吃多少才算饱,决定我们爱吃什么零食?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觉得有。在这本书里,他探索了味觉的演化基础,以及每一种文化如何基于共同的认知基础建造起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广泛,但与其他杂食动物不同,我们吃饭时用到的不只有胃,还有大脑。与食物的关系让我们成为人类这种独一无二的物种,也让饮食文化显得十分独特。就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也不会像智人这样看待食物。味蕾能够体现人类的自然史,我们是超级杂食者。这本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例如,为了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吃酥脆的食物,艾伦先是考察了人类的近亲食用昆虫的习惯。他还提示,咬碎酥脆食品的声音可以丰富感官体验,避免吃饭时的乏味。另外,对健康不利的油炸食品却会让我们获得犯错般的快感。事关吃喝,决定味觉的绝不是单一因素。 |
主题词:
|
饮食 文化 世界 |
中图分类法:
|
TS971-49 版次: 5 |
其它题名:
|
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
主要责任者:
|
艾伦 ai lun 著 |
次要责任者:
|
陶凌寅 tao ling yin 译 |
责任者附注:
|
约翰·S.艾伦,艾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美国南加州大学“栋赛夫认知神经科学成像中心”和“脑与创造力研究所”的神经人类学家。 |
责任者附注:
|
陶凌寅,文学硕士,科普、科幻译者。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对心理学、神经科学亦有兴趣,现为科幻图书编辑。 |
索书号:
|
TS971-49/4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