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巴金《随想录》研究(巴金研究丛书)   / 胡景敏 ,
ISBN:
978-7-309-06966-2 价格: 34.00
载体形态:
16开
出版发行:
出版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08
主题词:
文学  
附注:
在书稿修订、增补的过程中,我曾致信巴金研究专家、我的博士指导教师李存光先生,请他为即将完成的书稿写序。但因我诸事纷扰,迁延至十月初才将最后定稿发给先生。先生回复说:“我要仔细读一遍。”我急切地等待着先生的序言。一则第九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拟于十一月二十四一二十六日在上海举行,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周立民兄热心奔走,希望在研讨会前出版此书。再则我私下里急于在序言中看到先生对我的巴金研究的评价。十月二十三日,先生复我长信,谨录如下: 景敏: 立民告诉我,打算下月研讨会前把你的书印出,他们的效率真高,这么快就能见书。你要我写的序,我写了一部分,但一边写一边做思想斗争。经反复考虑,决定不写下去了,也就是不写了。为什么呢? 据我观察,旁人写序大致有三种“套路”:一是紧扣书稿,评价书的学术含量、新意和创见、意义和贡献等,并指出不足或提出希望;二是由此及彼,对书稿一笔带过,主要阐述作序者对同一论题的见解;三是借题发挥,撇开书稿长谈作序者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心得。面对着三种“套路”,我很踌躇,因为没有一种适合于我。第一种写法于我不宜,这应该由包括专家在内的读者来评说。我是书稿前身(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之一,赞赏书稿有“王婆卖瓜”之嫌;第二种写法于我不能,因我没有比你更高明的见解可以诉诸文字“指引”他人,应有自知之明}第三种写法于我不愿,我觉得这样做言不及义,真有心得完全可以另以专文写出,不必如此这般。我怀疑后两种写法或有不得不作序的难处。有关《随想录》的文章已有数百篇,学位论文也有近二十篇,但专著至今只有张慧珠教授从《随想录》中选取一百一十二篇文章逐篇诠释解析的《巴金随想论》(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四月)。你这本书拓展了认识《随想录》的视野,称得上《随想录》的第一本研究专著,对深化《随想录》研究及加深对其当代意义的认识,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