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班雅明与他的时代(1-3)(一套)   / Frederic Pajak著.绘 ,
ISBN:
978-9-5708-5261-5 价格: 266.00
载体形态:
672 23*17*5.1
出版发行:
出版地: 出版社: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9-01-30
附注:
班雅明与他的时代:流浪‧孤寂‧逃亡 Manifeste Incertain 1: Avec Walter Benjamin, reveur abime dans le paysage; Manifeste Incertain 2: Avec Nadja, Andre Breton et Walter Benjamin sous le ciel de Paris; Manifeste Incertain 3: La mort de Walter Benjamin. Ezra Pound mis en cage 2014年梅迪西散文奖、2015瑞士文学奖得主,透过精致、深刻、动人的图像与文字,记录下班雅明的生平、安德烈‧布勒东、伊兹拉‧庞德、萨缪尔‧贝克特等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蔡士玮(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哲学博士,国立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这本书不只是关于班雅明,而是关于时代、关于存在,关于生命的忧郁以及政治,甚至关于回返。 《科克斯评论》:呈现出叙事之本质与力量的复杂肖像。 内容简介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华特‧班雅明,曾被誉为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二十世纪最后的精神贵族与最伟大的文学心灵。 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班雅明离开德国柏林,四处流浪,足迹遍及了西班牙伊维萨岛、丹麦、意大利、法国。1940年,德军攻陷巴黎,在纳粹追捕下,他逃亡至法、西边界,最终服毒自杀。 法国知名图像散文作家帕雅克,以风格独具的绘画和诗意的文字,在三册《班雅明与他的时代:流浪‧孤寂‧逃亡》中描述了班雅明八年间的流浪、逃亡生涯。 其中并穿插描述了几位同时代活跃于巴黎的重要文人、思想家,如:法国作家及诗人、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安德烈‧布勒东;美国著名诗人、文学家,意象主义诗歌代表人物伊兹拉‧庞德;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等人。第一部流浪 1940年九月二十六日,华特‧班雅明在靠近法国与西班牙边界的波尔特沃,自杀身亡。四十年后,1980年八月二日,一颗炸弹在意大利波隆那火车站爆炸,造成八十五人死亡,两百多人受伤。经过十五年的调查,终于查出了爆炸案的主谋:一群新法西斯恐怖集团。 1924年,华特‧班雅明亲眼目睹墨索里尼的首次游行,当时他对欧洲的变化便有了不祥的预感。1933年,他离开了出生地柏林,开始在欧洲流浪,从西班牙到法国、意大利和丹麦。在巴黎,他读到了赛利纳最激烈的反犹小册子:《大屠杀琐记》,虽然在当时被认为是笑话,但班雅明很清楚,反犹太主义正在知识分子间蔓延,包括左派。 班雅明反思小说的未来、历史、大众文化的兴趣,以及他不得不踏上的长长旅程。最重要的是,他以一种最意想不到的迂回方式,对抗他的家庭,犹太教和马克思主义。第二部孤寂 1933年十月,华特‧班雅明来到巴黎,不仅贫穷,而且因为身染虐疾而虚弱。 他第一次见到巴黎是在一次大战前,并在那儿渡过1926和1927年,当时超现实主义正如火如荼。就是在这时,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诗人安德烈‧布列东遇见了他的缪思女神:娜吉雅。她带领他从截然不同的角度,重新看见了这个法国首都。然而两人的关系很快变质。 而班雅明,如今重返巴黎,虽然他很快爱上了这个城巿,但巴黎却冷漠相对。默默无名、备受误解的他,只能忍受着孤寂与穷困的煎熬,继续写作《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第三部逃亡 班雅明在巴黎居住了几年,直到1939,如同所有的德国公民一样,他被安置到位于尼维尔的志愿劳工营,而所有的行李,就是装满一皮箱的书和手稿。两个多月后,在众多朋友的奔走帮忙下终获释放,返回巴黎,直到纳粹军队到来。班雅明开始逃亡,先到法国南部,再到马赛,其间还试图坐船前住美国,但没能成功。1940年,来到法西边界的波尔特沃,病弱的班雅明终究不敌被盖世太保追捕的恐惧,决定吞药自杀。 在此同时,另一位深受时局影响的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因其狂热的政治理念,而因判国罪被捕入狱。班雅明和庞德,两个时空交错却不曾相遇的人,彼此在各个方面都截然相反,却同样都成为这动荡的时代下的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