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上)(上、下册不分售)   / 柯庆明、萧驰主编 ,
ISBN:
978-9-86021-169-6 价格: 224.00
出版发行:
出版地: 出版社: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09-12-01
附注:
如果《陈世骧文存》让你重新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诠释;如果你曾经错过了高友工的精辟演说所吹起的「高友工旋风」;如果你喜爱这一片学术天地的开阔, 邀请您来阅读---《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陈世骧、高友工、郑毓瑜、萧驰、柯庆明、张淑香、颜崑阳、龚鹏程、蔡英俊、吕正惠,十位中国文学学者的论文选集,参与后续的思维。本书承陈世骧、高友工的学术思路而来,自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历史脉络或比较文化的背景,去对以抒情诗为主体的中国文学艺术传统进行的具理论意义的探讨。本书编者以此标准,每位作者入选两篇,意图概括这个已绵延近四十年的学术探索的主要视野,将此一学术型态的视野划为八个方面。原论篇的思想文化渊源部分以陈世骧的〈原兴:兼论中国文学特质〉开篇,该文自古文字学去追溯作为诗三百「机枢」的「兴」所暗藏的历史民俗信息,以此诠释抒情传统的一些特质。郑毓瑜的〈从病体到个体---「体气」与早期抒情说〉和〈身体时气与汉魏抒情诗---汉魏文学与《楚辞》、〈月令〉的关系〉,则分别自中国传统思想的身体观和气论、互应论去探讨抒情传统的渊源。语文问题是作为抒情传统主体的抒情诗的另一本原问题。蔡英俊的〈「诗」与「艺」:中西诗学议题析论〉,以西方诗学为对照以发现中国诗学关于诗之观念的独特性,指出中国传统强调语言对于情感或心境的直接揭露。龚鹏程的〈说「文」解「字」---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跨越文学去探讨中国文化的「主文」传统。第三辑是抒情传统文本之原的讨论,堪为此一学术型态的一个特色,却也可能最具争议。高友工的〈《古诗十九首》与自省美典〉一文第一次译成中文,他将《古诗十九首》界定为中国诗歌自公共表演转向「内化」、「内省」的里程碑,是抒情传统的真正开始。柯庆明的〈从「现实反应」到「抒情表现」---略论《古诗十九首》与中国诗歌的发展〉则提供了另一种诠释。该文将「抒情表现」作为「现实反应」的对峙,进而提出消解恼人的「现实」性。本论篇分三辑讨论抒情传统展开后的自我、时间和形式三个主要问题。张淑香的〈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与〈离骚〉〉和陈世骧的〈论时:屈赋发微〉分别讨论自我和时间,却皆追溯至屈原。蔡英俊的〈「抒情自我」的发现与情景要素的确立〉,从魏晋以后知识分子的生活型态与思维方式等方面,追溯了抒情自我如何摆落两汉的「社会群体共同意志」之拘限。吕正惠〈「内敛」的生命形态与「孤绝」的生命境界---从古典诗词看传统文士的内心世界〉,着意探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