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异途相逢:劳工运动与香港殖民统治1938-1958   / 陆延 着 ,
ISBN:
978-9-88876-085-5 价格: 148.00
出版发行:
出版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2022-03-01
附注:
劳工运动曾经在香港的历史上留下了炫目的纪录。1922年的海员罢工和1925-26年省港大罢工是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两大事件。这两次事件以其对中国劳工运动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吸引了当时和后辈学者不断的关注。然而香港的劳工运动是否仅限于1920年代这两次著名事件,之后工人运动如何发展,自谢诺(Jean Chesneaux)以后在史学界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和讨论。本书着眼于1930年代至1950年代香港的工人活动,旨在探讨劳工活动政治化的问题,特别是在英帝国治理下的香港殖民地的发展,不仅希望填补这一空白,更希望把中国劳工运动放在中国和全球的大背景下重新进行考察。故而,本书也汲取地方个案研究的观察方法及观点的长处,特别对可能促进或者阻扰劳工大规模集体行动的工场以外的社会环境给予关注。在书中,作者特别着眼于论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出现的两个平行发展的新趋势。第一个大趋势是市民救亡运动。二三十年代之交,日本对华侵略意图日益明显,侵略行动日趋嚣张,引起香港社会愤怒。社会各界为此自发开展抗议日本和援助祖国的活动。劳工阶层作为香港救国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不仅将殖民地十年来死气沉沉的社会气氛一扫而光,更重要的是,参与祖国救亡运动使香港与内地党派的组织联系得以重建,香港的劳工组织也因此重新活跃。重构的组织联系从战前延续到战后,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后香港劳工运动的发展轨迹。第二个趋向是英国官方发起在所有英属殖民地直接干预劳工事务的新动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伦敦遽然转向,开始指令每个殖民地政府承担管理劳工事务的责任,由此迈出直接干预殖民地劳工事务的历史性第一步。此项决定不仅断然改变殖民地治理制度和治理方法,而且对各殖民地劳工运动的兴起具有划时代的积极影响。在香港劳工运动的兴起、复甦和退潮的整个过程中,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始终贯穿交织其中,成为突出而持久的基调。这两大新趋势在香港异途相逢,将沉寂十年的殖民地引向积极的变革之路。陆延教授耗时十年,对中英文档案资料与当地官私史料进行了系统翻检和细密爬梳,并相互印证,第一次从全球的视野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香港劳工运动和殖民治理的互动进行了系统性考察。 诸多中英绝密档案材料在本书中首次被历史学家使用;宏大的主题和精确的细节交织连贯,全方位展示了香港历史中承前启后、富有戏剧性的关键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