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罪、罪犯与他们的产地:第一本最接近台湾民情与文化的犯罪心理全解析,原来「罪」与「犯罪」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 戴伸峰 ,
ISBN:
978-6-263-10704-5 价格: 112.00
载体形态:
296
出版发行:
出版地: 出版社: 麦田 出版日期: 2024-08-01
附注:
你是不可能犯罪,还是还没犯罪?社会新闻造成的人心惶惶,「你我都推了一把」吗?犯罪的人和被害的人是什么模样?以上这些问题,答案可能跟你想得都不一样!「我参加一些鉴定工作了解犯罪人的想法以进行研究后发现:犯罪人在犯罪当下,绝大部分是理性的。他们是说:『我花钱买刀子做这件事,就能把我最痛恨的人干掉,其实挺划算!』这称之为「理性抉择」、「风险抉择模型」,这个模型建立在这些犯罪人的大脑里,他会觉得——投入一点点的成本,获得的成果如果收益够大,那我就去从事犯罪行为。」 ——戴伸峰原来,犯罪真的可能与基因有关;原来,每个人都可能变成罪犯;原来,犯罪背后的原因是这样……跟着台湾第一位拆除犯罪心理学知识门槛、第一位被开枪的犯罪防治学系教授戴伸峰从心理学洞悉犯罪的根本,解密「罪」与「犯罪者」的产地「随机杀人」、「路怒症」、「故意杀人」、「情财仇」……每当社会新闻登上媒体版面,人们就试图透过各种标签,去追寻与定义这些罪恶的样貌,但真的是我们想的那样吗?罪的面相有哪些?什么是「罪」呢?你也许曾经在电线杆上看到这样的字句——「人都有罪」,难道生而为人就有「原罪」吗?随着社会演进,人类在共同的价值观或信仰观之上建立出一套属于「罪」或是「不应该做的事情」的标准。但,「标准」从何而来?我们都知道传世经典「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源于《汉摩拉比法典》,但这是基于何种原理因应而生的概念呢?「故意」和「过失」有什么差别?心理学做为「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又该如何解释犯罪?再说,如果有罪就当罚,那么……根据中华民国《枪砲弹药刀械管制条例》明定「手枪、空气枪、猎枪及其他枪砲、弹药专供射击运动使用者,非经中央主管机关许可,不得制造、贩卖、运输、转让、出租、出借、持有、寄藏或陈列。」但2013年台东的「孝子猎人案」为何可以免除其刑之执行?坏人到底长啥样?为什么人们对于犯罪人的长相、外型、个资等等,这么有兴趣?竟然与稀有性有关?意大利犯罪学家切萨雷·龙布罗梭(Cesare Lombroso)就建立了一套「天生犯罪人」说,罗列出犯罪人的18种代表长相,你我是否有中了哪几项?或者,在更古老的时期,人们相信坏人的脑袋里有一些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