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20世纪西方美学史(大众篇):从「存在主义」到「格式塔」,从认识世界到形式研究,反思艺术背后的社会作用   / 金惠敏-主编 ,
ISBN:
978-6-263-57882-1 价格: 167.72
载体形态:
458
出版发行:
出版地: 出版社: 崧烨文化 出版日期: 2024-01-10
附注:
欧美人文科学发展史 × 西方各派美学新定义 二十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各国变动频生、政局动荡,末日感侵袭了人们的心灵 战争摧毁旧制度的同时,新秩序悄悄再造 美学走向大众,不再只为少数人所拥有 海德格、沙特、维根斯坦、丹托、班雅明、哈伯玛斯…… 且看各大名家如何重塑美学, 在时代的变革中,为「美」另辟蹊径! 【存在美学鹊起:海德格、沙特等人】 存在主义作为一场思想运动,兴起于1940年代。主要人物有海德格、沙特、西蒙.波娃、卡谬等人,这批哲学家连系松散,各有不同宗教信仰与政治立场,之所以被划归在存在主义名下,是因为他们的学说大多关怀现代人的精神处境,且不认为现成体系可以穷尽个人具体的生存体验,并重视个体的生存体验与意义。 海德格作为当中的领袖人物,强调以此在的存在领会与时间性寻找存在的意义,并以此去探究艺术的本质与源流;在他看来,艺术是「存在的真理于作品中跃出的泉源」。 沙特的思想在战后则摆脱了个人主义的抽象自由,转而强调「艺术的实践」,抨击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度,号召作家们履行其作为人的责任,透过写作对当代各种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作出回答。 【长期占据主流的分析美学:维根斯坦】 「分析美学」,或者更准确地说「语言分析美学」,是20世纪历时较长的美学思潮之一,其核心地位迄今仍难以撼动。它秉承了20世纪哲学的「分析」视角,与拥有一定历史深度的「欧陆」视角是相对的,在面对美学问题时采取语言研究方法,力图将美学理论问题当作语言问题来解决。 维根斯坦作为此派学说的重要开拓者,反对的是传统美学理解美学的方式。他以「游戏」以及「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来理解艺术,将艺术比喻为工具箱,或者说是另一种定义更广泛的「游戏」,从而开放其体系,直面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以自由度为准的社会批判美学:班雅明】 「社会批判美学」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本思想取向和哲学原则的西方美学思潮,是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美学主潮之一。这种美学思潮的取向,是在衡量社会自由度时以审美为批评标准,在评判审美价值时又以社会性的自由为准则。 此派代表之一的班雅明著述甚丰,在文学、哲学等领域都有极高造诣,也因为其思想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