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20世纪西方美学史(创造篇):从「解释学」到「日常生活」,从真理审视到流行崛起,展现艺术背后的深层价值   / 金惠敏-主编 ,
ISBN:
978-6-263-57923-1 价格: 162.40
载体形态:
406
出版发行:
出版地: 出版社: 崧烨文化 出版日期: 2024-01-31
附注:
传统哲学之革命性突破 × 西方美学的创新性研究 二十世纪后半期,彼时二次大战刚告一段落 西方传统哲学经历的重大变革,同样深刻影响了美学发展 结构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 随着「学院哲学」的颠覆以及纳粹政权的迫害 大批知识分子涌向美国,将传统哲学引入美国文化 间接奠定了日后美学向各领域持续扩张、深入钻研的基础 利科、伊瑟尔、傅柯、德希达、布赫迪厄、德赛.都…… 且看各大名家如何拓展美学研究,为「美」注入新时代的力量! 【奠基于领会的解释学美学:伽达默尔、利科】 解释学最早是作为一套释经的方法学问。随着时日推移,以及在史莱马赫、狄尔泰、康德等人的努力下,解释学渐与哲学相结合,并应用在对艺术的研究上;而海德格又进一步以存在论、现象学等对解释学进行改造及诠解。 身为海德格的弟子,伽达默尔的学说虽深受其师影响,但更强调以人文科学的经验为主要焦点;在他看来,人文科学植根于传统,也构成传统。因此,他的解释学旨在辨认出被狭隘的方法论意识抛弃的存在之真理的经验,并对此纠正。 同时期的利科则致力于研究语言学和心理分析中的解释理论,其研究中的叙事理论不只被应用在文本研究,更拓展到人的身分认同、伦理学以及存有论等等方面。 【多方阐发文本意义的后结构主义美学:傅柯、德希达等人】 后结构主义质疑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并透过不断置换、取代结构中心的方式,无限推延及交织符号结构的边界,让文本的意义能以更多元的样貌流动及生成差异。德希达以此来重新思考西方传统哲学,试图改写哲学史和思想史;傅柯同样也以后结构主义,探讨西方历史中权力的系谱学。到了二十世纪末,布赫迪厄以社会学为批判工具,发展出极具后结构主义色彩的各式社会学理论,例如「惯习理论」、「场域理论」等,探讨流行于二十世纪末期的各式「新艺术」,如电视、摄影术等等。 【以个人为中心再扩张的日常生活美学:列斐伏尔、德.赛都等人】 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日常生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和断裂,并且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场域进行抗争、碰撞和融会的空间。 在列斐伏尔之前,对「日常生活」的理论概括是无系统的、隐性的,蛰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