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从普林斯顿到莱顿:中国史学走向世界 / 陈怀宇 , |
ISBN:
|
978-6-267-18773-9 价格: 117.60 |
载体形态:
|
258 |
出版发行:
|
出版地: 出版社: 秀威信息科技 出版日期: 2024-01-16 |
附注:
|
方豪、翦伯赞、周一良、张芝联、费正清、韦慕庭、蒲立本、傅吾康、史华慈、白乐日、谢和耐、许理和、牟复礼、杨联陞、西嶋定生、仁井田陞、远山茂树……那时,全球汉学名家曾经热切地交流激辩,掀起一波又一波精彩的学术浪潮!从二战结束后的全球「中国热」到冷战时期的左右阵营对立,国际局势的变化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书聚焦于1946-1956年间全球汉学界的学术史重要事件,例如1947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远东文化与社会学术会议」、1955年莱顿的「西欧青年汉学家会议」与莱比锡的「东亚学会议」、1956年巴黎「青年中国学家会议」的「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大辩论」,从中观察二战结束到冷战初期的国际趋势转变,以及史学如何由传统的政治研究转向后来的多元研究途径。作者指出,1950年代的国际汉学和中国学领域有三个重要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中国近代史的崛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全世界带来巨大冲击,美国学者开始研究「民主阵营为什么失去了中国」,过去以古老的帝制中国为核心的汉学取向一举转变,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革命的兴趣成为全球性的潮流。第二个趋势是社会史的兴起。1950年代最激动人心的事件是在巴黎举行的第九届欧洲青年汉学家大会上,中国历史学家和欧洲汉学家之间以「中国历史的分期」进行的辩论。这个趋势此后在欧洲汉学中的体现也更为明显。第三个趋势是亚洲主体性的树立。中国的学术出现了强烈的去欧美中心化和去殖民化色彩,过去东方主义式的「东方史」受到挑战,学界提出新的「亚洲史」的概念。这三种趋势虽然只出现在1950年代,但对全球学术界产生了长期影响,并于1960年代和1970年代达到顶峰。然而随着反右运动的展开和中苏分裂,中国史学在转眼间又失去了与世界进一步交流的机会;当中国学者发现可以再次进入世界学界,已是二十多年之后! |